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5|回复: 0

四川强震,我们该做点什么?

[复制链接]

0

主题

113

回帖

359

积分

电脑店中级技工

社区服务员

积分
359

Medal No.1Medal No.2Medal No.3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8Medal No.9Medal No.10

QQ
发表于 2008-5-19 19: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地震,举国震惊。全国的人民都关注在汶川这个平时并不知名的地方,尤其关注着哪里还被压在废墟里的孩子。

艰难及困苦并不能使人望而却步,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压垮我们这个民族的坚强意志。越是艰险,越是困苦,中华民族便越发显示出其伟大!

没有时间写太多,临出发还有几分钟的时间,我与我的同事韩闯,与若干北京互联网同仁一道,下午的飞机奔赴四川灾区,代表vista之家-雪林社区的全体同仁,哪怕是余震绵绵,哪怕是人拉肩扛,我们也要尽一点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

也许我们抢救出来的全已经是尸体,也许偶有幸存生还,但不管怎么样,希望灾区的同胞们好运!你们深受重创,但并不孤独,所有的中国人都在惦记着你们!

2008.5.15

成都印象

1. 2008年,这一年不同寻常。奥运会、雪灾、拉萨事件,还有5月发生的这场几十年不遇的的汶川大地震。

2. 12日下午,北京有震感的时候,我正和童虎聊天,忽然见他在摇晃,马上觉得自己也在摇晃。他的反应是,地震啦?我说,是头晕吧……

3.13日早上,看完CCTV的报道,才知道这并不是个小地震。我暗自抱怨,解放军的装备太落后,半天也无法降落到灾区,看惯了美国大片,连救一条鲨鱼都能出动好几架直升机。地震发生了12个小时,竟然没有一段有效的录像,甚至连震中的照片都没有传回来。突然又萌生了我所谓“产业报国”的“歪理邪说”出来。

4. 14日早上,终于开始有地震的详细报道,“人命关天”这四个字,便开始在脑海中强烈的涌现。晚上,一朋友打电话问我去不去赈灾,我说:去啊!也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为遇难同胞做点事情?抑或是对死亡的敬畏?救出一名伤员,来一把当英雄的感觉?不知道,没仔细想。

5. 15日中午12点,确定及买到去成都的机票,下午19点,便踏上了四川这片摇晃的土地。我去过成都几次,每次都是开会办事,甚至当天往返。我对大多数城市的印象,多限于那里的机场和酒店,然而此刻开始,我深刻的感到开始置身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之中。

6. 在那边汇合的,还有另外两家不方便透露名字的北京互联网公司的朋友(如果愿意,由他们自己披露好了)。北京到成都的飞机上,人不是很多,也就坐了一半吧。机场一听说你是去救灾的,托运行李超重也可以免费办理。

7.我们先到了一家成都朋友的公司。新楼,楼梯处被震裂了一条很长的缝。后来看了地震中心区域后,可以想象如果成都是震中的话,那个楼梯肯定就已经塌了,而下面又会埋葬多少生命呢?不远的一处建筑工程吊装机,据说地震当天就像树枝一样摆来摆去。我们坐在他们办公室里,笑谈我们中华民族每每遇到国难当头,便会表现出义无反顾的团结。

8. 地震发生的头两天晚上,没有部队,没有组织,但成都的“的哥”们,一接到电台的号召,自愿成批的放弃了城内赚钱的活,一趟一趟奔赴城外义务运送伤员。通往都江堰等灾区的公路,基本清一色全是出租车。

9.在四川各地,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有感余震。我们住在西南交大,好像是那首著名的“交大无美女”的出处。不过这时候谁还有心思操心有美女与否,昏黄的路灯下,草丛中、广场上,只见一个个漂亮的、简陋的、甚至风一刮就掀翻的帐篷。此时青年才俊们,也不得不在那些帐篷里,盘算着如何躲避生命危险。

10. 15日成都城区里很难买到纯净水,但后来到了灾区,发现灾区的指挥中心,都有很多水。每个灾区指挥部,仿佛都可以开小超市了,有部队带来的,空投的,更多的是热心市民捐助的。成都郊区的纯净水价格基本稳定,没看到有人哄抬物价。

11. 据传15日成都本地应聘的志愿者有1万多人,仅录用了700左右有特殊技能的人。由于志愿者太多,去往都江堰等均封路,汶川道路尚未修通。当天的新闻报道,只有去往绵竹汉旺镇的路还没有限行,据说那里有一些尚没有大部队到达的地方等待救援。

12. 晚上成都的上空,不断有各种飞机飞过,十分的吵。但此时这种吵,却有了不同的含义,那所代表的,是一种希望。

13. 北川方向据说是重灾区之一,但距离成都路途遥远。很多村镇,像映秀镇,三面环山,被山体滑坡所等吞没。几乎所有房子都被掩埋。

14.通往汶川的317国道,据传温家宝总理命令某军司令,15日早上必须要抢通,但结果到晚上也没通。几个本地朋友说,走过那条路的人就知道,其险峻已经达到——就算要了那司令的命,他们早上也修不完的程度。后来,晚上看新闻,那条路在晚上19点被打通。对于部队而言,这是延期完成了一项任务;对于灾民而言,这意味着生命线的开通;但对于现实情况而言,这的确是一个奇迹!

15. 我们这个临时小team到了晚上,还不知道哪里还缺人手,明天要去哪,或者能去哪。但与此同时,有更多更多的人,他们,还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活在这个世界上

先写这么点流水账

2008.5.15

摇摇欲坠 vs 众志成城
我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众志成城”?我一直觉得是主流媒体在希望我们“众志成城”吧。作为一个外地人,到了地震现场,哪怕还没到,仅仅在路上,我就已经确认——从此再也不用查字典去弄明白到底什么叫“众志成城”了。此时此刻,我坚信我已经明白这成语的含义,又代表着什么了。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有关或无关的各种资源,都在迅速向这个地方会聚,这种印象无法描述,但感同身受,绝无法被磨灭。


我们到了德阳的抗震指挥部,那里的士兵,凭不同的装束,就能分辨出来有陆军、海军、空降兵、消防、武警等等。其中消防人员看起来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局部灾难,在废墟中寻找生命气息的能力的确非同小可,他们也是救生队伍中的主力。

在地震灾区一线,我们所能看到的新闻报道,大多是感人肺腑的故事,群策群力的贡献。这些的确都是可歌可泣的,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但是真实的灾区,还是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加惨不忍睹。大片的房屋,以各种诡异的方式崩塌,失去亲人的人们,脸上露出悲痛和无奈。你可以把他想象成这里发生了十年的战争,房屋倒塌,生命垂危。




在崩塌的房屋、学校中,有很多场景,属于即便你带了相机,都不想按下快门的一类——因为大多数人都宁愿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画面,也不愿让这些东西成为自己的回忆。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生命如同稻草般脆弱,也如同灰尘一样转瞬即逝。我们在很多大片中都能看到,甚至看到更加血腥的场面,那也许是一种感官刺激。但如果这一切是真实的,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有人抱怨我们的房子怎么那么不结实,为什么倒塌的都是学校?现实的情况是,学校、超市只是因为聚集了很多人,死伤比较惨重而已。政府大楼也倒了,除了学校,还有大量的民宅也倒了。我邀请大家不要再调侃什么“希望小学没有希望”之类的东西了,虽然我也曾经这样调侃过。他们都是农民啊,他们哪里有钱或有知识把自己的房子或者校舍盖的能抗8级地震?那些孩子从没学可上,到有了读书的机会,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不能奢求他们所在的学校还能在8级地震中安然无恙。《士兵突击》里的史今说:只要今天比昨天好,这不就是希望吗!

我们在4月19日的第三届站长大会上,将“不抛弃,不放弃”作为本届年会的主题。对于站长和灾区的人们都是一样,摒弃抱怨,不要做一个受害的弱者,为自己的信念出一份力,我们便必将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到了灾区,我更加想起《第五项修炼》中的一段话:“你跟从前已有所不同,你的心灵产生了某种新的东西。此时突然你的摄影机故障,你必须到太空舱外活动,在那瞬间你会突然有一种顿悟:你不再置身于室内,而是在太空舱外面,举目四望,那里没有边界、没有框框;那种感觉与由室内透过窗户的框框往外看到的截然不同。”

我们的GDP,真的只能算是建立在包括我们自己,尤其包括那些农民和穷人们在内的,这些“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我们还真的很穷,我真心的想邀请那些自以为神通广大、腰缠万贯惹人艳羡的生意人们,一同去自我怀疑一下:我们有那份对宇宙生命奥秘的敬畏感和从属于某种比自我更大整体的感觉吗?

当大多数人都开始有了这种感觉,便有了真正的众志成城,坚忍不拔和我们的民族精神。

这其实和领导力是同一回事,当大多数组织内外的人,遭遇一些突发的困顿情况时,便开始有了共同愿景。只是希望,很多时候我们这个共同愿景,不仅仅是建立在危机的基础上。

2008.5.16
生的勇气

与我们一道的另外一支团队,在地震后第一天便赶往灾区。他们的救灾物资,装满了一辆卡车。三天里,他们挖出了很多尸体,也经历了被掩埋的活人,由于没有混凝土切割设备,而眼睁睁的死去。见到这一幕,让人明显的感觉到,什么人定胜天压根就是屁话。

小学时,我见过一个醉汉摔倒在门口的楼梯上,死亡。后来也见过很多交通事故,车被撞的稀烂。但是到了地震灾区,我人生中才第一次感到,死亡竟然离我们这么近!

我们在绵竹县汉旺镇的一个煤矿附近,认识了一位老年人,哭着说当时他的老伴正在睡觉,突如其来的地震,将她掩埋在了二层楼的下面。我们找到一辆从重庆开过来的吊车,车上歪歪扭扭的写着“重庆志愿者”的几个大字,我们与他们一起,拆掉了房子的顶棚,又打碎了二层的地板,把碎石废墟一块块的刨除,最后花了五个多小时的时间,挖掘出一具老年妇女的尸体。我并不想说尸体如何,那毫无疑义。但是由于顶层的密闭,这位妇女保持了她生前原有的姿势而死去:快步下床,向门口奔去。尽管这位妇女没有逃脱灾难,但她尽了最大的努力,希望她安息!

我们到过的东方汽轮机厂附属中学,还是一所重点中学,那里有一座现代化的崭新体育馆,还有上百个被掩埋的学生们。在前一天里,消防官兵和解放军战士在废墟中救出几名幸存者。其中有一位十七八岁的小同学,真是弥足幸运。地震剧烈的摇晃,使得正坐在沙发上的他,连同沙发一起翻了倒在地上,恰好沙发倒扣,他被压在沙发下面。而倒塌的瓦砾砸在沙发背面,恰好又没有伤到他。在70多个小时没有水、没有食物的绝望时刻,他用信念活了下来,在获救的几个小时后,他又跑回地震现场,作为一个脱水70多个小时的人,竟然还亲身参与了营救其他人的行动。

而在旁边一栋没有完全倒塌的住宅楼上,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这栋楼的楼梯、室内已经损毁严重,早已没有可以逃生的途径。但在三楼的窗户上,有人把窗帘、铁丝和电线系到一起,成了一条求生的通道。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成功的逃离,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从这条生命线上逃离获救。我只知道,人在求生时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值得所有活着的人敬佩。他们在那一刻,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靠本能和直觉,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性。

不抛弃,不放弃!类似的场景,在地震灾区实在是比比皆是,如果当作故事来说,其实真的没有什么。但如果你能够想象在那惨绝人寰的场景下,这些人对生的强烈渴望,便如同一股强大的信念,无论生还还是死去,都具有了无坚不摧力量。信念与精神,是我们区别于那些无情之物的最大特征。所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也许用在这里并不十分恰当,但对于人类这个物种而言,我十分佩服这种精神,生命的接力棒在他们手中传承。如果我们能更好的使用我们信念、情绪和神经系统,其实我们远远可以过的更好。

有些活着的人,经常抱怨,因为一点事情就抑郁、想不开,不好好活着。中国每天有786人自杀,每年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在和平年代,相比这些轻生的弱者而言,在地震灾区,不管那些求生的人们最后成功的活下来,或者失败而死去,他们都是最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最值得钦佩的强者!

下午我们有一个队员,租了一辆私人面包车去都江堰送物资,为了尽快赶到,途中车主介绍了一条十分难走,但走的通的捷径。在那条崎岖颠簸的乡间小路上,由于负重太高,车的减震钢板都被震断了,而车费却仅仅象征性的收了400块,而换一个减震都需要300多。

在人定胜天这个问题上,单一的个体也许无法与自然抗衡,但我们整个种群如同一个团队,有了团队和团队精神,以及这些精神的传承,我们便可以达成任何理想。同时,这种团队精神,又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的自我精神之上的。在地震灾区,我极为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众志成城!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啊。让他们安静地走吧,他们并不孤单,他们一定会在天堂快乐地生活! 作为经历或没经历过地震的人们,一定要坚强的,好好的活着,那便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最大的尊重!

2008.5.17

直面挑战

我们所谓商业界、科技界的朋友们,不要去把赈灾,把去挖出多少数量的活人或尸体,送出多少件矿泉水作为衡量我们出力多少的标准。在赈灾的事情上,我们中间没有英雄,也没有狗熊,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

我们太习惯了商业竞争、数字目标、KPI等等这些东西,以及用这些东西激发出来的所谓执行力。但此时此刻,我们不是在执行一个任务,也不是在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我们做的,就是当下我们最想做的事情! 是我们100%自己认为,应该去做的事情。

我等长期坐在电脑前面的人,如果说出力气,肯定不是最出色的,及格恐怕都有问题。在现场,我绝对不是出力最多的。起码我的同事韩闯,就比我出力多得多,而且现在还奔波在救灾一线。但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想想,对于自己的内心,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其实我真的觉得没有必要去挑战谁捐钱多,这不是一个攀比游戏,也不是表现谁政绩的时候,因为我们实际上都是在履行义务!职务义务和国民义务。去灾区一线的志愿者,绝不是灾难旅游者,现场的大多人都能感到,我们没必要再去责难谁,挖苦谁,也没必要去讲哪只基金又在看衰大盘,又有什么人在借赈灾的名义胡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为灾区人民、为社会、乃至为自己的信念,做点什么!

此时我想起了,在4月19日站长大会上红杉资本张帆所引用的话语,再次送给大家让我们共勉:

Itis not the critic who counts; not the man who points out how the strongman stumbles, or where the doer of deeds could have done them better.The credit belongs to the man who is actually in the arena, whose faceis marred by dust and sweat and blood; who strives valiantly; who errs,who comes short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there is no effort withouterror and shortcoming; but who does actually strive to do the deeds;who knows great enthusiasms, the great devotions; who spends himself ina worthy cause; who at the best knows in the end the triumph of highachievement, and who at the worst, if he fails, at least fails whiledaring greatly, so that his place shall never be with those cold andtimid souls who neither know victory nor defeat.
by Theodore Roosevelt


真正的尊敬,既不属于那些批评别人头头是道的人,也不是属于给强人指出过错、指点别人哪里做的不好的人。真正的尊敬,是属于那些勇于亲身投入战场,脸上沾满了尘土、汗水和鲜血的奋斗者们。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尽管曾经犯下错误,并一再失败,但他们满怀激情,执著不懈,将生命奉献于崇高的事业。他们为经过艰辛努力最终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如果失败,他们也败得荣耀。因此,那些既没赢得过胜利,也没懂得什么叫做失败的,冷漠、胆怯的灵魂,是永远也无法与这些真正值得尊敬的人相提并论的。

西奥多.罗斯福(老罗斯福)
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


尽管长期的言论压抑,使得我们会在某种程度上在互联网上有种“不吐不快”的冲动,也会使得负面声音的传播,永远比正面声音要容易很多。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在我所到达过的地震灾区,没见到一件负面的事情,没听一次煞风景的不和谐声音。我也十分的相信以及确信,胡锦涛温家宝绝不是在地震灾区走过场,在那种严肃的场合,每个人都会被一种国民精神所感染,并投入到快速的行动中去。

在我们这个民族中、社会上,每当我们遭遇共同的敌人,无论是拉萨事件、奥运圣火传递,还是自然灾害,我们都不约而同的体现出惊人的团结和一致。但是,这些危机终将过去,难道我们没有了共同敌人,就应该一盘散沙吗?难道我们除了在危机时建立起来的共同愿景(负面愿景/危机愿景),就不应该拥有更强大而持久的,依靠希望而建立起来的共同愿景(正面愿景/理想愿景)吗?我想引用一段《第五项修炼》中的论述,来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理想愿景的建立当中来:

“我们想要的是什么?”与“我们想要避免什么?”是不同的。事实上在我们的内心里,负面的愿景或许比正面的愿景更为常见。许多组织只有在生存受到威胁时才会真正团结起来;例如濒临被购并、破产、失去市场占有率、连连亏损等问题时,才开始采取行动,迎击难题。负面的愿景在公共政策上更常见;“反毒品”、“反烟草”、“反战”,或“反核”等层出不穷的社会运动,便是显明的例子。

负面的愿景往往限制了组织的发展,原因有三。第一,原本能够用来建立新事物的动力,转而用在防止不想要的事物上。第二,负面的愿景微妙地在人群中造成无力感;人们可能因此变得不在乎,只在受到严重威胁时才会团结起来。第三,负面的愿景无可避免的都只有短期效果;威胁继续存在,就能激励组织,然而一旦威胁消除,组织的愿景与能量也跟着消失。

能够激励组织的基本能量有两种:恐惧与希望。负面愿景是由潜在的恐惧力量激发;推动正面愿景的则是希望。恐惧能够使组织在短期内产生超乎寻常的变化,但是希望能成为持续学习与成长的泉源。


刚刚,2008年5月19日下午2:28分,汽笛长响,半旗致哀。让我们用信念去行动吧,那比任何空谈和评论都来的直接和实在!

2008.5.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乐清九晨电脑维修 ( 浙ICP备14014299号|33038202002653号 )

浙公网安备 33038202002653号

GMT+8, 2024-3-29 16:49 , Processed in 0.0742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